张庆
碑林区民政局副局长
一、碑林区的区情分析
1、 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人文基础。
碑林区是古城西安的中心城区,因驰名中外的石刻宝库“西安碑林”而得名,辖区内文物古迹众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商贸旅游较为发达,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达3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21亿元。
2、 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口空间分布相对比较密集。
碑林区面积22平方公里,常驻人口83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近4万人,下辖8个街道,103个社区居委会,其中,3000户以上的社区达40%。我区也是全省第一个实现100%城市化的城区。
3、 人口的结构不够平衡,老龄化的比例增长较快。
在全区83万人口中,老龄化趋势明显,老龄人口比例从2005年的14%,增长到2010年的17%,达到14.6万人。
4、 社区服务的基础相对比较好,起点也比较高。
1998年曾获得“全国社区服务先进区”,2002年获得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2003年、2008年获得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2009年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二、碑林区社区服务是怎么样定位的?
社区服务的内容界定
刚才专家和学者已经对社区服务阐述了很多新理念和新理论,作为我们而言,从2004年开始到目前为止,从04年,我区开始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服务体系,将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界定为以下五个方面。
1、政府的公共关系和服务如何在社区里落地。
2、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福利服务。
3、社区便民利民服务。
4、社区成员间的自我管理和服务。
5、面向外来人员和驻地单位的基本服务。
社区服务取得成效
从这五个方面延伸社区服务的具体措施而言,感觉2004年到现在,碑林区的社区服务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培育和支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现在以下五点:
1、对于社区服务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
2、社区工作者对社区服务的内涵有了更为清晰的界定。
3、社区服务的理念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支持。
4、初步探索出符合碑林区实际的社区服务实践途径。
5、在全区基本建立起了区、街、社区三级服务体系。
三、社区服务的基本框架
公共管理和服务
在公共服务方面,我们推行了社区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在社区推行了居民事务受理中心,实施了民生系列工程,目前正在推进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重点人群的社会福利服务
对于重点人群的社会福利问题,我们把它称之为“夕阳关爱系列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爱心助养、爱心护理、社区日托以及温馨服务暖千家等。刚才杨浦区的曾局长也谈到敲门的问题,我们把敲门起了一个温馨的名字“暖千家”,意思是每周或者每天对重点人群和重点老人上门聊天,这一特色服务有效的解决了重点人群的养老和助残问题。
社区便民服务
我们目前正在推的是一网一话一册,我们借鉴了宁波的一些做法,开通了88890100便民服务热线,同时正在改版升级碑林社区建设网,对于既不愿意打电话也上不了网的老年人,我们编制印刷碑林区的民生服务手册,免费发放给每家每户。对于社区成员的互助服务来说,推行了一居一品计划,强调将每一个社区应当有一项或者多项特色服务和特色工作,同时在社区里面发展民间组织,开展民间服务等。对于外来人员和驻地单位的基本服务,我们提出的口号是精神文化、法律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爱心助学“进工地、进社区、进市场、进校园”。目前基本的平台已经搭建出来,但工作的内涵和实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
四、碑林区社区服务的基本理念
社区服务的基本理念是生活社区化,社区生活化。第一句话是生活社区化。使每一个老百姓生活在社区当中,能够体会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参与到社区生活当中;第二句话是社区生活化。使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能够围绕地域和人际关系的整合,实现他日常生活的便捷和舒心。
基于这两句话,我们提出了社区服务应当遵循以下四个理念。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关注民生和解决民生,满足社区群众的现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虽然有点老套,但是我们觉得做实确实很难。
2、社区服务应当坚持保证重点,辐射全面的思路,围绕人的和谐相处,探索建立合理的社区居民利益协调机制。我们认为这对于和谐社区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社区服务应当坚持形式、内容和效果的有机统一。我们认为大概念没有意义,概念再玄虚,对于老百姓而言却是一个接受和理解、支持的问题,我们感觉形式是载体,内容是核心,效果是本质。形式只是决定了一个表象,内容决定了它的性质,但是效果决定着社区服务发展的方向。
4、社区服务应不断的拓宽领域,创新服务形式。
五、碑林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做法
目前我们的探索和做法在陕西省西安市,目前的探索和做法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1、在街道和社区创新工作体制,进行工作体制改革。
在街道普遍设立民政工作站,实行“一厅式”办公,在社区确定联络员,反馈基层的工作信息,实现指导基层和反馈信息相结合,了解基层真正的呼声。
2、在社区成立社区工作服务站,作为街道派驻社区的机构,直接承担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在社区形成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3、“一院一图、一户一档”社区精细化管理模式。
从2009年开始我们在社区里推行了“一院一图、一户一档”社会精细化管理试点,目前碑林区的柏树林街道和东关南街街道已经完成了一院一图、一户一档的基础摸底工作,对于人口信息和楼栋的分布情况基本录入了信息库。我们认为这个做法一方面以居住条件为统计的基本点,同时根据居住的情况来确定人的基本信息。硬件和软件相互结合的信息搜集的渠道和办法有助于社区进一步的掌握社区的每一个家庭成员和每一个驻地单位的详细信息。目前这个精细化管理模式已经广泛应用在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社区治安、精神文明创建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精细化管理模式是继社区硬件基础建设平台完成以后在更高层次上搭建的一个软件服务平台,为其他服务体一个基础管理单位和平台。
4、构建碑林区“10分钟便民生活圈”。
具体措施是一网一话一册,针对群众的不同需求,将辖区的各类社区服务资源通过政府的行政整合手段,把它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来,这个做法实际上是向东部沿海地区学习的一个创新做法。目前88890100已经开通将近一年多了,碑林社区网络正在改版升级,月底就可上线试运行。碑林区的民生服务手册年底以前可以印发各社区。我们力争实现”街道社区10分钟、城区半小时”,使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5、社区“31365工作法”。
31365工作法应当说其具体内容没有什么新的内涵,但我们认为这个有可能对今后社区工作者是一个有利的帮手,他只要能够做到31365上面的要求,他对社区居民的服务和在社区里面的口碑应该能够逐渐的树立起来。
六、考评培训机制的建立
说了这么多创新,但这些创新的做法还需要在街道和社区的具体实践当中来探索落实,我们一再说理念再多一些再新一些,但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落实机制,没有一群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的社区工作者或者社会工作者来参与我们的社区服务,所有的理念都是空谈,为此我们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建设这样一个监督和考评机制。
从碑林区而言: 碑林区从2010年开始推行了星级社区百分考评办法,将社区工作的诸多方面统打为300分,包括对党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居委会自身建设和社区工作站的政府公共服务等进行统一考评,统一打分,统一表彰。
从社区而言:一是我们在探索实行“四评议三公开”,面对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群众的需求如何能够实现良好的对接?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通过社区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另一方面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究竟干的怎么样,也要得到上级的评定和考核。就目前而言,碑林区今年的社区居委会换届刚刚完成,碑林区成为陕西省第一个百分之百实现直接选举的城区,这无形当中也对社区工作者的监督意识和服务意识有了进一步的促进;二是制定出台了碑林区的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建立社区工作者的产生与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推行定期考核、长期考察、末位淘汰这样一系列的考评体系,督促社区工作者能够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三是制定了碑林区、社区两委会成员的培训规划,每年针对社区两委会主要人员进行轮训,对全体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集训,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的执政意识、服务意识和工作的能力。
最后,我想谈一谈作为一位长期从事社区建设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感觉到目前社区工作的内升动力还不够。为什么这样说呢?某一些社区工作的创新以及社区服务体系过程当中的创新做法、一居一品的推进在碑林区目前而言,感觉发展还不是很平衡,社区服务的创新发展道路还是非常漫长的。我们常说“服务无止境、创新无尽头”,碑林区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一步我们急需社会各方面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内涵创新等方面给我们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同时帮助我们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不断获取新的案例,获取新的宝贵经验,以帮助我们一起共同开创碑林区和谐社区建设以及社区服务崭新的篇章。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